libook
2019-08-04 00:59:34 +08:00
曾经试过给 IDE 装汉化包,汉化后表示看不懂了,尤其在用一些新技术的时候往往没有国内沉淀下来的信达雅的翻译。
1. 翻译不够信达雅:Socket-套接字,Handle-句柄,Macro-宏,Schema-模式;
2. 不统一地有多种中文翻译:Cache-高速缓存、快取,Header-头、首部;
3. 没法翻译(音译或意义都与原含义没什么关系),如 Git、ES6 ( ECMA 已经不算是缩写了)、Cookie、Bean ;
4. 缩写,翻译后会很长,如 SQL、AJAX ;
5. 多个词翻译成同一个中文,如 widget、assembly、component 都可以翻译成“部件”;
总之,在计算机领域用非英文的体验很差,这与政治无关,纯粹是因为计算机技术是国际化的,所以需要国际化的语言来交流,而计算机技术出现得很晚又不像一些自然科学那样硬核用拉丁语,目前来说英文的国际化优势非常适合担当这个角色。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全球的开发者可能具备不同的母语和文化,为技术起的名字并不一定能被容易翻译成其他语言,那么英文算是一个统一的“接口标准”,可以让全球的技术人员互相“对接”。
也就是说,业务上用什么语言无所谓,但技术上还是建议使用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