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i #178 其实越往上层走,学历越重要。到了一定的高度后你会发现,有学历和没学历,学校好和学校差真的是不一样的。
日本有一个前辈和后辈的“提携”制度,就是我这个公司,或者 ZF 机构,如果部门里面绝对多数的人是出自同一个学校甚至同一个专业的话,在每年招聘的时候一定会优先考虑该校的学生。企业内部也是一样,你和你的上司是一个学校毕业的,你们整个部门都是一个学校的,那么升迁的时候就按照进部门的先后顺序来就行了。
极端一点来说,就像日本 JING 视厅,很多部门清一水的东大毕业,偶尔来个京都大学毕业的,其他学校毕业的,人家简历可能看都不会看。你不是这个圈子的,你进不来。JING 视厅就是培养高级公务员的地方,进去就是官,和那种 JING 察学校毕业进路边值班的 JING 官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而一般较大型企业来说,好大学和好企业(日企)有一些合作关系,尤其是理工科,每年会有所谓的“学校推荐”制度,相当于一个面试快捷通道;一般别人(比如一个学文科的学生)可能需要经历好几轮面试,而走“学校推荐”制度的话,可能 2 轮面试,甚至教授打个电话就能搞定。
当然“学校推荐”制度也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如果企业决定要你并且你向学校交出了正式材料说我要去这家企业了,就不能反悔,哪怕另一家外企给你好几倍的工资也不行,因为这是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默契”,不是说你个人想打破就能打破的。
不过这个制度多多少少也会压缩一般学校毕业生的求职空间。首先这个制度只是用于理工科,文科学生对不起,老老实实走一般的面试流程;另外,也只有好的学校才享有更多的企业资源,即更多的“学校推荐”的机会和名额。招聘总人数是一定的,除掉“学校推荐”名额,剩下的名额就是大家一起去抢吧。
对于企业来说,我肯定希望名校出身的人越多越好,毕竟相对来说沉没成本低一些。
外企就是纯粹是按实力和面试表现来,没有推荐制度。当然了,一般的中小企业,规模就一点点,也不存在什么推荐不推荐的。
其实日本这个制度也有点意思,你说有学历崇拜吧,好像没那么明显;但是你要说没有把,台面下的学历崇拜也是一个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