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mente0620
2020-02-14 11:34:04 +08:00
来源为蝙蝠科动物蝙蝠的全体。捕得后,去净毛、爪、内脏,风干或晒干。
原形态前臂长 46 ~ 54 毫米,颅基长约 18 毫米。体形较小。耳短而宽,耳屏亦短,其尖端较圆钝。眼极细小。鼻正常。无鼻叶或其他衍生物。前肢特化,指骨延长。由指骨末端向上至膊骨,向后至躯体两侧后肢及尾间,生有一层薄的翼膜;膜上无毛,可见血管分布。胸骨具龙骨突。尾发达,向后延伸至股间膜的后缘。躯体背部毛色呈灰棕色,具有花白细点;腹面浅棕色。雌兽腹部有乳头一对。
生境分部栖于建筑物的隙缝或树洞中。白昼将身体挂起或伏着停息,晨昏或夜间活动。冬眠。以昆虫(主要是双翅目)为食。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甘肃、山西、四川、福建、湖南、湖北等地。
炮制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蝙蝠)要重一斤者方采之,每修事,先拭去肉上毛,去爪肠,即留翅并肉脚及嘴,然后用酒浸一宿,漉出,取黄精自然汁涂之,炙令干,方用。每修事重一斤一个,用黄精自然汁五两为度。"
②《纲目》:"近世用者,多煅存性耳。"
性味咸,平。
①《本经》:"味咸,平。"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微热,有毒。"
归经《纲目》:"肝经血分。"
功能主治治久咳,疟疾,淋病,惊风,目翳,瘰疬,金疮。
①《本经》:"主目瞑,明目,夜视有睛光。"
②李当之《药录》:"主女子生子余疾,带下病,无子。"
③《别录》:"(目)痒痛,疗淋,利水道。"
④《纲目》:"治久咳上气,久疟,瘰疬,金疮内漏,小儿鬾病,惊风。"
⑤《本草新编》:"拨翳膜。"
⑥《本草求原》:"治病,干血气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