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优绩主义和成绩至上主义?

19 天前
 Aicnal

我是一个过来人,还在义务教育/高中的时候父母常对我这样说:

“你考进全年级前五十了我答应给你这样的奖励...”

后来等上了大学之后,我父母还是在问我的成绩——绩点,说让我保研什么的,这件事尤其在我母亲身上尤为严重,我母亲没有上过大学,读的是中职,后来回了老家当老师,我父亲是某双一流师范大学毕业,对我理解许多,但也还是很 Push ,年轻的时候因为家里原因没有读研究生,希望我能读研究生,甚至读博

他们知道我喜欢电脑,但只停留在我喜欢玩电脑这件事情上,比如今天晚上我在整 hexo 的时候,就问我这个 CLI 是什么,然后我就给他介绍了 Linux 、macOS 的终端,然后打印了 neofetch 给他解释,之后他又问我深度学习,然后我又给他看了几个比较经典的模型

他态度其实很敷衍,看了看就说要睡觉了

我其实很讨厌把成绩和奖励挂钩,我不喜欢“因为你成绩好,所以你可以得到”这样的东西,我在很小的时候有时候就会想,爸爸妈妈是爱我还是爱我的成绩,有段时间很是抑郁

最近在校园集市上面看到有人又开始卷绩点了,我不仅又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很讨厌卷绩点,一些课比如说大学物理、思政、军理什么的水课对于我这种学习生物的来说毫无意义,用卷绩点的时间我可以去干很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有些课,比如说进化生物学,我绩点只能拿到 3.7/5.0 ,但是这门课我学的很快乐,我不觉得考前突袭取得的高绩点能比课上收获到的知识和体会更多

优绩主义本身就是畸形的,绩点高本身不等于对知识的更好的掌握,相反是对规则的利用

不知道各位朋友如何看待优绩主义或者成绩至上主义,能不能开导一下我

2650 次点击
所在节点    问与答
34 条回复
k9982874
19 天前
一些事只有岁数到了才能理解,我现在就觉得学习是人生中最简单的事说的真 tm 的对。
如果有重来的机会回到过去一定好好学习,当然没有如果。
sagaxu
19 天前
有人说:“你是相信全球前几的大公司,还是相信靠下瑟瑟出名的小厂”
可否这样反驳:“全球前几本身不等于更值得信赖,相反是对规则的利用”

绩点,学校层次,不代表聪明也不代表能力,但很大程度上是正相关的。
当你面对选拔的时候,“但是这门课我学的很快乐”是不能作为优势的。
lekai63
19 天前
虽然我自认为我不是优绩主义。但期末了 还是会关心孩子成绩。孩子成绩遭的话 还是会有焦虑。

成绩有点像 kpi 你总需要一个简单的数字来评估下属的表现。虽然这 kpi 跟公司是否挣钱、存续没有太大关系
Aicnal
19 天前
@sagaxu 选拔对于高中来说按照成绩确实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对于大学来说,一味地追求绩点就成为畸形的了,举一个例子吧,我舍友考前突袭专业课考了 87 分,我靠自己平时上课听讲得了 87 分,你觉得二者哪个含金量更高?如果大学一定要像高中一样,那我为什么不回去读高中反而要读大学呢?现在学 CS 的这么多,专业课能接近满绩,出来实习接项目就死的还少吗?
sagaxu
19 天前
@Aicnal

第一,你不只跟 87 分的人竞争,有人 97 分甚至 100 分。
第二,也有人毫不费力考高分,高分并不能作为负面因子。
第三,你无法向选拔方证明你花费精力多少。
第四,当然不是唯绩点论,但得有够力度的其它因素,比如 ACM/ICPC 中国区名次。


“现在学 CS 的这么多,专业课能接近满绩,出来实习接项目就死的还少吗?”

本人 C9 CS 专业,工作十多年了,对这个问题有跟当年读书时不同的见解。

当年班里代码能力强,做项目强的,但绩点偏低的,现在大都还是码农或者技术骨干。而当年班里绩点高的,无论动手能力强不强,现在都混的不错,不乏在顶尖大学当博导的,有人拿了国家科学进步奖上了母校新闻。

过去我以为他们当中有些人是高分低能,现在我认为,写代码和做项目是人才层次中偏低的,建筑设计院的工程师,砌墙估计也是比不过泥瓦匠的。当年那些高绩点的人,手底下随便一抓一堆博士给他们干活,而那些博士工作之后,手底下有一堆代码能力和项目能力很强的工程师,把他们的想法翻译成项目和代码。

哪怕是靠规则拿到高绩点的那些人,在社会中往往也有更大几率利用好社会规则。
levelworm
19 天前
你得理解父母这一辈的经历。他们的经验就是,拼命读书,就能做做题家,能够从农村进到省城甚至在大都市安家。这也造就了他们的想法。

理解了就好了,不需要赞同。我们以后也会有因为固有经验形成的理解。能够不断扬弃自己的人,尤其是四十岁之后还能这样的人,是极其少的。
Aicnal
19 天前
@sagaxu 有些事情,让我感到很矛盾🤣 但的的确确绩点无疑是重要的 我觉得我厌恶的本身是极度异化的评价标准 谢谢你 让我看到了 other sides
Aicnal
19 天前
@levelworm 可能过了这个年纪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和个人经历也有关系吧,我现在就能感受到我自己和以前想法不一样了
iyear
19 天前
大学本来评价体系就是多元的,就业考公升学都有各自的偏向性。
你家里不支持你只不过你没有给他们展现出收益和正反馈罢了,你现在每个月给家里打钱,你可以再看看家里支持不支持。
iyear
19 天前
你的父母可能文化水平不高,在他们看来,
好好读书->换取学历/经验/工作等等->更好地在社会生存
这条路径是经过大量时间验证可行的,他们即希望你也能走通这条路径。你完全可以证明其他路径也能达到最终目的,但是“玩终端”很显然不行。
levelworm
19 天前
@Aicnal #8
是的,会变的。但是我的体验是过了 35 岁,其实就有些不想变了,宁可在舒适区里做到极致。
yuanmomo
19 天前
我从小都是这样,现金奖励,游戏机,冰箱,彩电,电脑都是这样挣来的。

我的经验是,父母的话是父母的话,但是随着自己长大,读高中,大学的时候,自己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思想。

我大学毕业过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经济独立,然后做到了人格独立,这下我就跟父母彻底划清了界限。我很明确的跟他们说了,那些事情他们可以干涉,那些是碰也不能碰,提也不能提,提了也没有意义,包括我离婚的时候。

庆幸,这点做到了,我的生活还挺好的,自己做主,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父母想 push 也 push 不了我。读研和不读研,也是我自己负责(当年保研了,虽然学校不好,但是至少想读可以读)。
mumbler
19 天前
考试,绩点,KPI 这些本质是个有限游戏,有明确的边界,容易测量,控制欲强的领导家长比较喜欢

如果不想玩有限游戏,无限游戏得玩得好,比如科研,比如写作,比如个人开发者,没有边界,也没有胜利目标,唯一目标是一直活下去

你总要二选一的
starqoq
19 天前
富士康线长觉得装手机快打螺丝准的工人最好了
努力打螺丝 当线长 当小组长 当大组长 最后当董事长
中小学老师觉得天天做题考高分的学生最好了
考好高中 考好大学 考研 考公 走上人生巅峰

笑死我了😂
davidyin
19 天前
也許是父母以為他們的“成功”可以複製。
HeyWeGo
19 天前
昨天饭桌上提到,我这边的小学考 99 以下就已经倒数了,如果真实情况如此的话,我对这样的教育氛围不报任何希望了。一来没有区分度,二来为了达到分数上的普通一个小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的活动时间,真没觉得有啥意思。
yosoroAida
19 天前
你说的优绩主义跟我理解的结果导向是一个意思。

好比在工作任务上,A 和 B 分别是这样:

A. 做的过程 996 ,但是结果确是不尽人意的。

B. 准时上下班,但是能提前完成任务,还能做的很好。

你不会觉得 A 比 B 好吧?

虽然我也不喜欢优绩主义,但是现实是这样,毕竟成绩这个东西,更能体现出这个人“更靠谱”,在临门一脚翻车概率会低很多。
foufoufm
19 天前
经济不能独立,你就无法评判优绩主义。

小时候你的生存资源来自于你的父母,父母对你的要求是继续在你身上投入更资源的评判,成绩是一种能够量化你是否努力达到他们所期待标准可量化的数据。

当然,如果你足够有天赋,在小时候就表现出惊人的生意才能,直接从成绩变为对金钱的认知和产出,相信他们一定会遵循你的意见。

但大多数人没有这个能力,更别提“经济独立”了。

---

进入社会,你要工作,你又要为你的岗位绩效负责,老板只看你的产出是否达到满足,才能继续雇佣,给你发薪水。这时,你又会注意到:老板给你制定的 kpi 本质上雷同于父母当初对你的要求,你只有达到了才能继续保持这一种雇佣关系。而你和父母之间的优绩关系就开始变容了。

但你如果某时某刻放弃了这种和老板的雇佣关系:直接说我攒够钱了,我无需这份工作了,此时你又从与这个老板的 kpi 联系中脱离了出来。
MozzieW
19 天前
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经常会使用到两个技巧:复杂问题简单化,和 简单问题复杂化。
比如每天的三个问题: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可以选择自己做饭,这样就得继续细化:几点开始煮饭、要煮哪些菜、准备哪些配菜,这就是复杂化。或者粗暴一点,直接用随机 App 选一个,这就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回到主题,抚养孩子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从婴儿开始,要喂奶把尿,还要关心睡了几个小时、有没有受伤生病。这些都是当下的,面对虚无缥缈的未来,父母在自己明天会不会失业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还想着怎么给孩子一个更容易、更好的未来。说实话,这个就是不自量力、井底观天了,大部分的父母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他/她们能做的不外乎是开始存钱,听旁人说做公务员、做教师工作轻松、待遇好。
当然也是要加入思考的,各种好的坏的消息总结一下,东边在打仗西边在内乱,经济危机来来去去。活着太难了,明天都不知道,别说明年了。想得越多,问题越复杂,前途越看不清。孩子一年一年又长大了,精力只有这么多,抓大放小,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什么?
“你上次考试成绩怎么样?”
woodfizky
19 天前
你提到成绩,那么成绩是考试的产物,考试是一种对应试者的能力考核。
设立考试题和用考试成绩区分应试者能力,在大部分场景是狭隘的、局部的、不全面的,在一些场景是低效和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的;
但在大部分场景也是高效的、便捷的、能部分反映真实情况的。

然后成绩又有几种看待方式,一种是排名,反映应试者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另一种是成绩绝对值,反映应试者对考到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我个人感觉,很多考题出的是算很失败的,特别是中考以下的试题,考察什么,有没有区分度,大部分这类考试为了分数"好看",追求大部分人拿到大部分成绩分数,追求成绩绝对值而牺牲了区分度和考试意义。
换句话说,只是为了看谁错的少,而不看谁对的好。

而中考及以上的很多考试又变得过于执着的考察应试者对教材内容,对教学大纲内的考察,而失去了本身教授这门课程的意义,即除了教授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知识和技能到底是为了什么。

结果就是变成应试教育,大家都追求分数和排名去了,忘了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了。

虽然你分数高,大概率代表你能很好的适应社会,但是很多很多学生被应试教育削去了棱角,没有锋芒了。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tanronggui.xyz/t/1104830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