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驳“全是诈骗”
date: 2023.08.04 05:15
category: Private
tags: Essay Cheating
excerpt: 什么诈骗,你才是诈骗呢
看到 一篇文章,对“被诈骗”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了一些描述。我觉得很有意思,希望扩展一下,对目前反诈宣传中个人认为不科学,不合理的一些文案发表一些观点。
我们先来看一组网络上找到的文案:电信诈骗 “八个凡是,六个一律”。
在我们学校的宿舍走廊,此类文案随处可见。我走出门给各位写两条:被人引导美团金融,京东白条全是诈骗!提到花呗,借呗,小米钱包等平台全是诈骗!
这两条文案明面上的问题很清晰:这些平台毕竟都合法合规,大学生大多也已具有完全民事能力。“提到某平台就是诈骗”这种说法,无疑犯了概念偷换的逻辑谬误(如:钱可以买到爱情,因为约会、生孩子啊都要钱。同理,提到小米钱包就是诈骗,因为某年月日诈骗案中提到了小米钱包)。
那么,什么是我所认为的较为科学、通用的反诈文案呢?我个人想出的比较合理的是“涉及钱财,保持冷静,多方求证”。这是因为我观察到大多数电信诈骗案例中,都有“受害者轻信诈骗者话术”的特征。在中奖等巨大利益的喜悦,或是牢狱之灾等危机关头的恐惧中,完全听信他人的说辞,是遭受诈骗的关键。而保持冷静,多方求证,则能让我们看清全局,充分认识真相,识破骗术。
当然,可能我的文案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上文逻辑谬误文案中的深层原因却值得一提。为什么反诈宣传中,“一旦提到 xxx 就是诈骗”的文案极多,而“保持冷静,多方求证”类似的文案就几乎没有出现过呢?
我认为,这可能包含一些不能说的原因。如果号召大多数人都“保持冷静,多方求证”,再列出一些“宣传高利率低风险权威背书,钱财有去无回”之类的关键特征,那么许多当局的做法在“多方求证”后,可能就和诈骗有一些关键性的相似特征了。
而宣传通过“关键词匹配”的方式辨别诈骗,则没有此等风险。只不过要让基层办事人员多花点苦功夫,多枚举一些“花呗借呗小米钱包白条微粒贷”这样的关键词来印刷海报罢了。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