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55 这一块严格来讲,每一笔消费都应该算一笔小额贷款的,都需要在信报上列明的。不过互联网公司骚操作比较多,特别是开始不规范的时候,不会往征信中心那边报。而且有的互联网公司小额贷为了保留用户或者说赚取更多的利益,违约了处理也更宽泛,只收利息不上征信。同理,审批开通的时候,互联网公司对用户要求也比银行信用卡的门槛低多了,甚至引诱你点一下同意就开通,这在银行那边是无法想像的。好处是一大批对银行来说不满足要求的但又有借贷需求的人会投靠互联网公司,同时互联网公司为了扩大影响力,也会引诱没有这些需求的人主动开通,最典型的就是学生,以前学生办信用卡什么要求?现在学生办花呗不要太简单。其实以前银行给学生这种需求开了个口子的:父母办主卡,子女办附属卡,这样监护也即使。互联网公司一上来哪会管这么多?先把用户基数搞上去站住风口再说。
上面是互联网金融小额贷的大局。对个人来说,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征信,如果每一笔消费都上征信,你个人的信报会恨难看,后面如果买房或者购车贷款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不便。信审专员拿起你的信报一看,好家伙,这人吃个饭喝个奶茶都要开通一笔小额贷,这得是有多穷啊。信审专员都是很保守的,只要找到一两个黑点,基本上都倾向于否掉你这笔贷款申请。而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就不同了,虽然也是每笔消费都算信贷,但是信用卡是针对个人消费的对口产品,你的消费都会在每个月汇总到一个账单上,给征信中心那边提交一次。而且在信报上面一个户一年 12 个月是用一张表集中展示的,不是每条消费都列出来的。下面是两个例子:
苏宁的任性付消费记录:
银行信用卡的消费记录:
最后,防杠:
1 ,每家互联网公司处理的方式不一样,而且前期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整治过,信报这一块可能会有变化,据说已经有采用合并消费记录集中提交的措施了。
2 ,各家银行,一家银行的各个信审专员对同一份信用报告判断也不同,信审专员查看你的信用报告也是经过脱敏处理的,不一定能看到全貌,有的专员能理解你是开通了小额贷的,有的倾向于谨慎处理。
我个人的意见,所有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产品,都尽量谨慎使用。(其实把金融两个字去掉也成立,这应该是码农的共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