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办法禁止 Electron 软件的安装和运行了

2020-12-06 15:51:01 +08:00
 ilolita

害……作为用户,我对 Electron 简直深恶痛绝,一言难尽……

今天百度某个软件的汉化方法时,无意间发现发现了一个叫做 app.asar 的东西,搜索了一下,原来是 Electron 构建的软件基本都有这个东西,那么如果我禁止一切文件扩展名为 .asar 的文件运行是不是就可以干死用 Electron 写的软件了呢?

亲测有效,如果还有其他方法,欢迎补充!

14524 次点击
所在节点    分享发现
117 条回复
damngood
2020-12-07 11:01:32 +08:00
Electron 这种技术本来应该是用来做组织内部或者面向小撮用户的应用, 而不是那种大规模分发的应用.
现在感觉用滥了
SuperMild
2020-12-07 11:08:51 +08:00
@g00001 你说那个是 aardio 做的,只能在 win 用,不跨平台。Electron 主要是一个跨平台方案。
hakono
2020-12-07 11:12:18 +08:00
看了眼任务管理器内存占用
postman 846MB
slack 320MB
notion 460MB
给 Electron 洗地的是真的没良心,反正用户的内存就是大风刮来的呗,开了之后我们干活的 IDE 、浏览器、虚拟机就不用开了呗
abcbuzhiming
2020-12-07 11:13:56 +08:00
@cmdOptionKana 因为现在抱怨网站卡的人你渐渐看不到了,因为中国有 10e 用户把这些抱怨的人稀释掉了。别以为现在网站做的性能有多好似的,我几年前在另外一个伪程序员论坛说现在网站页面效果也没见有特别长进,一打开 CPU 和内存暴涨。。。结果当场收获了几个自称是大厂程序员的“善意劝告”:你们 PC 用户要有自觉自己是非主流;要么升级电脑;要么换移动端;现在还有几个厂会给你们优化页面性能呢?做梦呢。。。。

前端三大框架和各种脚手架的诞生产生的一个负效应就是前端写翔山比过去容易多了,而且翔也没关系,反正跑的起来,至于用户体验是什么?没看楼上有人说 PC 电脑性能过剩吗。
g00001
2020-12-07 11:16:53 +08:00
桌面市场是 Windows 一统天下,“跨平台”意义并不大。

“跨平台”很多时候并不能节省时间,Electron 要跟系统 API 做些简单的交互都非常麻烦,Electron 做的东西大多时候只是一个简单的网页套壳,并非真正意义的“桌面软件”,而且也不是每个 Electron 开发者都有 VS Code 的实力。
LokiSharp
2020-12-07 11:18:44 +08:00
喜欢用 Electron 做小工具的真的是垃圾,比如 balenaEtcher 这种,就一个 dd 的功能套个 GUI 就上一两百多 M
MengiNo
2020-12-07 11:19:21 +08:00
@youxiachai 原生这块具体开发我确实不是很清楚,正好借此想咨询一下。从苹果的宣传看,用 OC / Swift 应该也可以做 macOS 吧,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会开发 iOS 的基本都等于会开发 macOS ? 那是否 Windows 下也有微软开发的原生应用的套件,比如 WPF 、UWP 这些可以用 C# 这样高级语言编写的,是否比 c++ 比实现起来更容易,成本更低?还是说 UWP 这些实现效果也不理想,那这样的确锅就是 Windows 的了。。。(因为我个人是用 macOS 的,至少苹果在他自己的生态下的“原生”App 体验是非常棒的,比如 熊掌记 和 agenda 就完爆了 evernote 和 notion,paw 也完爆了 postman )。
abcbuzhiming
2020-12-07 11:23:46 +08:00
@namelosw 不好意思,我现在基本上拿到一个程序,看看体积,双击打开看看启动速度,然后再瞄一下内存占用,就可以肯定判断你是 Electron 。

但是,我是主流吗?不是,我已经是一个“老头子”,从 dos 时代过来的非主流 PC 用户,我对我自己的处境有充分的认知,所以我也很少公开的喷 Electron 。因为我知道:“时代变了”,我不满意又能怎么样呢?

但是我要提醒已经开始膨胀的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程序“猿”,你们能这样肆无忌惮的喂用户吃 Electron 这套翔不是你们水平有多高,而是你们恰恰生活在了一个很好的时代——这个时代有靠中国的基础建设养起来的接近 10e 上网用户,大量的手机用户稀释了 PC 用户的话语权;而普遍性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确实产生了相当数量的高级用户,这些用户确实不在于 PC 硬件的价格(你看看 3080 一出来就被抢光)。所以,这个时代,大厂不需要在意 PC 用户的硬件水平和用户体验,程序员也跟着得益,不再需要为了性能去和 C++这样的高难度语言较劲。


我自己也是一个程序猿,大厂和程序猿们迎来了一个好时代,但是我还是请各位记住,这个好时代,不是因为你自身有多优秀而换来的。别膨胀的连基本的好坏都不认了。作为一个搞技术的人,如果连技术基本的好坏都开始不分了,变成了某种技术的信仰者和传教士,那可真是个人的悲剧
LokiSharp
2020-12-07 11:31:49 +08:00
@abcbuzhiming #68 关键某些垃圾开发者用 Electron 做的软件还喜欢做成常驻后台的进程。。。整个内存从打开占到你主动清后台
westoy
2020-12-07 11:35:50 +08:00
哪有那么多原生啊, 中古程序基于 webui 的也不少.....比如做 activepython 、activeperl 的 activestate 搞的 komodo edit/IDE 就是基于 firefox 的 gecko 的, 基于 qtwebkit 的就更多了........
3dwelcome
2020-12-07 11:40:03 +08:00
@abcbuzhiming "前端三大框架和各种脚手架的诞生产生的一个负效应就是前端写翔山比过去容易多了"
其实前端 js, 天生就不太适合处理很复杂的逻辑。可是偏偏现在 APP 盛行,主流重前端轻后端的方式,硬上巨型体量的框架(看看 V 站的 VUE 加班贴,就知道了)
以前 C++都会提到软件工程学,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来整理大量代码。可前端并没有啊,等到 js 代码多到不可控的时候,翔山早晚会崩盘。
Electron 承载的代码只要不太过笨重,个人体验还是可以的。
LokiSharp
2020-12-07 11:47:35 +08:00
@3dwelcome #71 这里就有点矛盾了,JS 天生就不适合写复杂项目,而不复杂的项目没必要用 Electron 这种资源大户
ryh
2020-12-07 11:48:30 +08:00
有个特别的例子很恶心,Nvidia 驱动和 experience,全是一堆 node 进程,做硬件的连个管理程序都写不好,呵呵了
Mohanson
2020-12-07 11:52:27 +08:00
用户在乎不在乎自己的硬盘和内存我不知道,反正现在的 electron 前端觉得用户不在乎…
Tink
2020-12-07 11:53:28 +08:00
@hoythan #30 真的 9 成 electron 的软件都是垃圾
SuperMild
2020-12-07 11:56:30 +08:00
electron 有很多缺点是事实,但如果要做跨平台( win, mac, linux),要现代化界面,比 electron 更好的选择是什么?
youxiachai
2020-12-07 12:00:26 +08:00
@MengiNo 并没有...苹果搞垮平台也是这两年...所以 macos 的生态一直没起来...就是 ios 和 mac 并没有打通(现在打通了,可以期待一下...)....
electron 没出以前,大厂不会 care 这点苹果用户开发客户端...

你说的这个,单纯就是 pc 不是主流了...大厂不像投入资源做这个事情
wangxiaoaer
2020-12-07 12:00:39 +08:00
真是醉了,一帮人拿移动端 app 的安装包大来给 E 洗地,移动端再大点击后不用管了,后台下载、安装,你不用盯着吧。

PC 呢,除非是商店,否则要不要盯着下载完成,然后一路 next ?一个 5M 秒下完的跟一个 200M 需要盯着的能不一样吗?

其次,同样的电脑配置下,qq 比钉钉响应快的多,要说 E 一点都不背锅我是不信的。
Tink
2020-12-07 12:03:09 +08:00
@g00001 #54 这个只能 Win 下用
janxin
2020-12-07 12:06:00 +08:00
很多 PWA 能解决的问题非得套层 Electron 的壳,扪心自问一下有必要吗?说 Electron 垃圾的时候,这些垃圾产品的产品开发一个个全跑不掉都得背锅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tanronggui.xyz/t/732661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