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 NAS 丢失大量珍贵数据后有感

2020-08-20 11:45:36 +08:00
 hotsun168

背景

  1. 第一版 NAS 已用 5 年,为占美无风扇工控机、一块 WD60EFRX 、优越者 Y-3359R 进行 DIY,稳定时千兆可跑满。

  2. 为了顺便当做远程桌面,没有使用黑群晖或 Linux,使用了 Win7 系统。Samba 服务经常无故卡死,遇到网络无法连接、0x00000000XX 等类似错误或“服务器存储空间不足无法处理此命令”等错误无数次,每次基本都需要重启。花了无数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无果。一直在忍受,后续甚至写了脚本做定时重启。

  3. 第二版(在用)为群晖 DS920+、一块 WD140EMFZ,以及上面的 6T,买之前提前了解了很久 RAID5 是否安全,后选择 SHR 。

灾难

  1. 因计划把 6T 和 14T 硬盘都放入群晖,但硬盘插入群晖会被格式化,所以 14T 硬盘到货当天,用外接硬盘座接入 14T 硬盘,在 Win7 下进行 6T 到 14T 文件全量复制,期间报错无数,推测可能是 6T 磁盘长时间运行导致文件分配表错误。搜索相关资料提示 chkdsk 修复 NTFS 分区。

  2. [重点] chkdsk 完毕后,6T 硬盘中大量资料丢失(超过 80%),其中包括各种重要文件,尝试 DiskGenius 修复未果(不光是无法找回文件分配表,而且连 RAW 数据都无法找回)。

  3. 不幸中的万幸,其中少部分文件在各个网盘有备份,另一部分几年前有刻盘备份,但其中一些珍贵的资料再也无法找回(包括结婚视频、小孩照片、老光盘 ISO 等个人产生文件,与老游戏、各种收藏的视频等网络下载资源)。

  4. 花费几天时间在各种平台搜索网络下载资源,因年份久远,几乎全部失效,近似于无法找回。

现状与未来

  1. 计划在过一段时间之后再买一块 14T,尽可能避开同批次,2 块盘开 SHR 。

  2. 每隔一段时间继续买 14T,加到 4 块,开 SHR2 。

教训与体会

  1. 任何情况下大量数据复制尽可能先备份,或者使用专门的工具进行,谨慎进行 chkdsk 等硬盘修复措施。不要因为是程序员身份就各种放心大胆地操作,稍有不慎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2. 脑子要清楚,选择方案要合理可行。其实可以选择先把 6T 使用 Ghost 备份一份到 14T 硬盘,再进行数据复制,反正空间足够。

  3. 重要资料放在 NAS 一定要开 RAID,硬盘少就用 RAID1,硬盘多可考虑 RAID5 、RAID6 或者群晖的 SHR 或 SHR2,其中尽可能选择允许 2 块盘故障时可恢复的方案。同时使用多份备份,网盘、冷备、刻盘等。

  4. 网络下载资料可考虑使用脚本生成 ed2k 链接,文件丢失后可以重新下载,或使用网盘快速离线。

  5. 从 2015 年第一版 NAS 到今年买群晖中间的 5 年里,硬盘柜里一直只有一块硬盘,最开始选择的 5 盘位硬盘柜产生了严重的浪费。感慨自己想得太多,有美好的愿望但却一直没有落实,又感叹运气太好,这 5 年中唯一的一块硬盘居然没坏。

  6. 第一版 NAS 使用的这 5 年中,是人生大事接连不断的几年,根本存不下钱,更别提这种大额投入了。所以钱真的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如果有钱,最开始我就买群晖并放满硬盘,开各种灾备,就可以避免这种大量数据搬运,数据丢失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7. 只有栽跟头才能让人积累经验,只有疼痛才能让记忆更深。不舍得投入成本保护数据,还是因为数据对你不够重要。

38799 次点击
所在节点    程序员
154 条回复
zjsxwc
2020-08-20 14:40:07 +08:00
@zjsxwc 或者同品牌不同批次的硬盘,比如一块淘宝一块京东
icyalala
2020-08-20 14:44:14 +08:00
我最早的硬盘放地上硬盘盒被别人踢到废了。
有次搬家二十几块硬盘放盒子里被搬家的摔地上了。
买过一次渣渣 orico 硬盘盒
到现在为止加起来损失了十几块硬盘了。。

我的结论是一定要保证硬盘的物理安全、NAS 或硬盘座的可靠性。
不要上 raid,没必要并且恢复数据很恶心和看运气。
多备份才是正道。
calpes
2020-08-20 15:03:19 +08:00
每次看到这种丢数据的,我都想非常认真地问一句,到底是什么数据有这么重要啊?
chevalier
2020-08-20 15:08:13 +08:00
重要资料,关键是要多重备份,比如 nas 存一份,移动硬盘再存一份冷数据,台式机里再存一份

单一设备,神马 SHR 、RAID 都不好使,一次电涌 /病毒攻击灰飞烟灭
testver
2020-08-20 15:20:10 +08:00
pc 一份数据,群晖 1018plus 一份,群晖 216play 一份。

数据无价。
caicaiwoshishui
2020-08-20 15:21:12 +08:00
6T 的数据不一定全部都是重要的数据吧,我的也是 win7 nas,分文件夹吧
1. 重要的文件,加密网盘备份,台式机备份
2.非重要的文件,使用各种网盘全量备份

win nas 主要的好处是可以装各种软件。
nullboy
2020-08-20 15:21:53 +08:00
我是搞不懂难道硬盘直通不香么
----------------------------------------------------------------
因计划把 6T 和 14T 硬盘都放入群晖,但硬盘插入群晖会被格式化
ackfin01
2020-08-20 15:26:33 +08:00
我现在是一个笔记本部署 nas,再加一块硬盘自动增量备份,另外一台电脑手工全量备份。。。
IllBeBack
2020-08-20 15:29:40 +08:00
一定要有离线备份,不然被勒索软件锁定,也很麻烦。
wenwen226400
2020-08-20 15:33:35 +08:00
@hotsun168 假如你买了个 4 盘位以上的高端产品,在保质期里坏掉了,要维修很久,你是再买一个,还是等维修呢? gamers nexus 这个 youtuber 的群晖挂了后 出了个视频的,就说的这个问题
<amp-youtube data-videoid="t_P203uaAkU" layout="responsive" width="480" height="270"></amp-youtube>
shuianfendi6
2020-08-20 15:35:13 +08:00
恢复数据花了 2000 块后直接两块 8t raid1 了,加上笔记本上的两备份,应该能满足一定需求了
msg7086
2020-08-20 15:35:57 +08:00
@Osk 你仔细看看,里面是不是有两个敏感字母……
luzhh
2020-08-20 15:36:14 +08:00
我是两块使用时间差了几千小时的两个 4t 做了 raid1,存重要东西,然后有个 8t 的盘定时增量备份 4t 里面的数据,后面准备搞个云存储,目前还没想好用哪家,冷备的也在考虑中。
每周也有 smart 完整测试。
systemcall
2020-08-20 15:37:07 +08:00
真正重要的数据用蓝光光盘备份,每年检查一下,一定要有冗余。这个 rar 可以做,而且还可以生成刚刚好刻盘的分卷
硬盘旧了确实会出错,不信的话先把文件算一遍 sha256,过几年比对一下,十有八九会有些文件变了。NTFS 的日志之类的功能救不了这种错误,raid 重建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这种错误重建失败。重要数据最好加上光盘和网盘备份,光盘请用蓝光光盘,网盘请加密,记得加冗余。国内的网盘也不是什么很可靠的东西,有时候一样会坏文件
systemcall
2020-08-20 15:39:21 +08:00
重要数据不要放在一种介质上,千万不要考虑闪存。最好还是硬盘+蓝光光盘。选择蓝光光盘,是因为原理不一样,比以前的 DVD 刻录盘之类的寿命长很多,后者还不见得有闪存可靠
闪存丢文件见多了,完全靠不住
jzphx
2020-08-20 15:55:36 +08:00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建议 raid5 也不要考虑,重要数据做 raid1 + 移动硬盘冷备份
Bear13023
2020-08-20 16:13:44 +08:00
真的不要去考虑 什么 raid5 或者那些个高级磁盘格式,这些东西的接入和恢复真的非常的复杂和难操作。

还是 unraid 里面丢一个校验盘,定期帮你校验一下。我前两个月刚挂了一块 2TB,还好直接插上新的硬盘他就自己网新硬盘上恢复了。感觉特别好。
Ansen
2020-08-20 16:14:02 +08:00
其实这时候 国内的各大云就有用了,把文件加密后,传到这些云上面去,虽然取回比较麻烦,数据总还在
missqso
2020-08-20 16:19:42 +08:00
@love 大哥有牌子推荐没
Terry05
2020-08-20 16:22:51 +08:00
真正重要的数据,不可再生的数据,什么技术都不靠谱,一定要定期多点冗余备份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tanronggui.xyz/t/699891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