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cho314 “好”学校?因为市场的盲目性。
在大部分 HR 都指不定学校专业水平力量的情况下就只能按学历糊弄了。基本逻辑是,(市场认同定义的)“好学校”统计意义上比其它学校的学生素质更好,技术水平不够的风险更低。
这倒不是不能理解,因为基本上除非 HR 有直接的专业背景(别指望有几个这样的转行当 HR 的),他们也没别的可靠的办法能替代……然而这根本上跟撞大运编程一样,样本大得离谱的话确实是差不了多少,但细分领域下实际干活完全是另一回事了——试用过之后可能完全就忘记当初 HR 筛人的尺度了。不少情况下,HR 的门槛说白了只对糊 HR 自己的 KPI 有效,对别的部门搞不好还是干扰。
有的人可能说好学校师资好,教学水平高。这个嘛……至少在这里说的几个专业范围内,极大程度上看脸。而且,考虑到这行大部分课业的安排和基础课程资源本身的质量,基本就不要指望教师能翻盘了。另外,有些研究力量强的学校,教师教学水平都未必能指望和研究水平成正相关。
有的人可能说好学校环境好,学生可以心无旁骛专心学习增长姿势水平。然鹅现实是至少大部分大学的硬件条件基本不会差太多,而且最终主要是靠自学增长姿势,主要是自身学习态度和习惯问题才有差距。合理安排时间本来就是合格毕业生都不用担心的问题。
“好”的学校有没有除此以外的客观优势呢?也不是没有。例如不少情况下发 paper 混脸熟和拿经费,“好”学校可能容易点。但是,跟很多人的认识不同,这根本上取决于学校中的人,而非学校本身。而且,如果不混学术界,这部分在大部分不那么封闭的成熟圈子里面是没什么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