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背后的逻辑

2018-08-30 01:17:45 +08:00
 goreliu
我本以为苦难哲学在多年以前就已经跌下了神坛,那估计只在我想象的那个世界中如此。在真实世界中,依然为苦难哲学买单,无休止地夸大吃苦的重要性甚至必要性的人不在少数。

可以用一个小例子来说明其中的荒谬。想吃苦吗?身边有墙没,越结实的越好,没有墙的话地面也行。攒足了劲,用脑袋狠狠地撞上去,丰盛的痛苦大餐就来了,运气好的话,下半辈子都不用愁没苦吃了。想必依然游离在精神病院之外的人,没有几个人愿意吃这样的苦,也不认为吃这样的苦有什么意义。

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厌其烦地说年轻时要多吃些苦,别在能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甚至“不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呢?想必里边的吃苦必然不是平白无故地用脑袋撞墙,不然也不会吸引那么多人(不管宣扬吃苦重要性的人是真那么认为,还是别有用心)。

这背后其实还有一套稍微复杂些的逻辑的。

简单说,认为吃苦重要的人,通常是把吃苦作为了某种交易的投入,为了得到那种自己想要的东西,吃些苦是值得的。比如一个人要想以后过上好日子,那小时候刻苦学习吃的苦就是很重要的,如果他从小贪玩无度,不学无术,那长大后想过上好日子就不容易了,即使祖上留下万贯家财,也很难保证他他一生幸福。

受这个逻辑的影响,很多人都认同在某些情况,吃苦确实是重要的甚至必要的,所以重点不在于吃苦是否重要,而是吃什么样的苦才重要。然后这烂账就算不清楚了,毕竟每个人在乎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有人认为为了整容吃苦不值得,有人就认为非常值得,这是讨论不出一致结果的。

不过且慢,吃苦背后的逻辑真的这样简单吗?

既然吃苦可以被看作某种交易的一部分,那就得把这种交易分析清楚了,一个人投入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比如一个人刻苦读书,考上了大学,又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在这个交易中,投入的是什么,得到的是什么?很简单,投入的是学习,得到的是工作,好像没有吃苦的位置。有人说怎么没有啊,投入的学习里就包含了吃苦,早晨起大早上学和睡懒觉显然是不一样的,更不用说挑灯夜战写作业了。

那先来看一个更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家离超市五百米,大热天他在家里突然想吃冰棍了,但冰棍显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于是他去超市买了一根冰棍,并因此承受了在大热天的公路走一公里的苦。假设冰棍两元钱一根,那么这个交易怎么算呢?我想多数人都同意两元钱买一根冰棍,简单明了。但如果有人说,不对,他付出的不只是两元钱,还有大热天走一公里所吃的苦,于是整个交易是两元钱加上路上吃的苦换取了一根冰棍,其他人有什么看法?有些人可能想想就认为有道理,的确是这样的,他付出的不只两元钱,还包括路上吃的苦。

但卖冰棍的人可能就有意见了。你路上吃多少苦和我卖的冰棍有什么关系?我没有因为你走了一公里路就得到什么额外的东西,那肯定不是交易的一部分。那么他路上吃的苦,到底是不是交易的一部分呢?

这个账怎么算呢?难道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吗?

其实不然,这个要分阶段分析。我们可以把他买冰棍的过程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他在超市买冰棍的阶段,另一个是他走在往返路上的阶段。只有前一个阶段,才属于交易。而后一个阶段,只是为交易做准备。那这样又出新问题了,我们似乎可以把这个为交易做准备的阶段看作另一个交易,这个交易的目的是获得买冰棍的机会。

那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交易。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人可能就笑了,付出的是在路上吃的苦,得到的是买冰棍的机会,所以吃苦这回在交易里没跑了。那么假设他的邻居也喜欢吃冰棍,不同的是他还喜欢散步,不管天气热不热,他每天都要出去走上几趟享受散步的美好时光,顺便会在路过的超市买根冰棍吃。那么对他来说,这个账怎么算?他可没有因为买冰棍而吃苦。

我们很容易发现,买冰棍的机会并不是吃苦换的,而是从家门走到超市这个行为换的,一个人会不会因为这个行为而吃苦,取决于他自己,在这吃苦也不属于交易的一部分。

同样地,如果一个人以学习为乐,他很可能就不会因为辛勤学习而吃苦,相反会把他当作一种享受。有这样的人吗?别人我不清楚,但至少我自己是这样,我从小到大,基本上从来不认为学习是吃苦,虽然学习成绩不算特别优异,但在小学、初中、高中每次考试排前几名基本还是没跑的。对我来说,刻苦和学习两个词基本不搭边。

甚至在工作上,我也没吃什么苦,至少我不认为的得到的薪酬是我吃苦换来的。在几年的时间,我基本上一边做我感兴趣的事情,一边得到薪酬,在这个交易里,也没有吃苦的位置。最后我辞去工作,也和吃苦没什么关系,而是因为我发现人生方向存在问题,需要调整。

但也不能说我没吃过苦。惊天动地的苦我确实没吃过,但小打小闹的苦我也多少吃了一些,有些可能已经超出小打小闹的范围了。但我从来不认为我用吃苦换来了什么东西。一般当我去做一件我没能力做的事情,或者做一件我勉勉强强有能力做的事情,我会吃苦,吃苦的原因是我能力不足。那为什么我要吃苦呢?因为在我看来,和做那件事的收益相比,吃苦是可以接受的。我不认为吃苦是交易的一部分,它只是一种做一件事的代价。代价当然越少越好,但有些时候我实在没办法把它再减少了。

把吃苦当代价和当付出或者投入比有什么区别呢?简单说代价很多时候都是可以避免的,即使不能完全避免,通常也是可以减少的。如果把它当付出或者投入,就变味了,一个人很可能认为它越多越好,如果他认为付出越多收获就越多。

那么吃苦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简单说,吃苦只是做一件事的代价,产生这样的代价通常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导致的,这代价本身换不来任何东西。如果一个人吃苦后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吃苦,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代价,他可能会做些事情让自己避免类似的代价,那么他也就从吃的苦中得到了东西,但这收获也不是吃苦换的。一个人能力强大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不需要再吃任何苦了。如果一个人依然在吃苦,他可以仔细分析下自己能力都差在什么地方,如何提升,不然苦很可能就白吃了。
5739 次点击
所在节点    随想
42 条回复
bgwzh
2018-09-19 09:26:10 +08:00
@goreliu 能力的意思是对某种行为的掌握,然而做自己想做的,这其中丝毫不包括行为。你说人做自己想做的或不抗拒一件事需要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爱自己、思考能力、行动能力等等,这基本上是对的,除了后面两个。

做自己想做的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觉察。而觉察不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意识。你无法刻意的去觉察,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不是一件可以做的事。而它不是可以做的事,那么就不可能是一种能力。

做自己想做的也不需要行动能力,只需要去做就可以了。做有抗拒,不想做的,不敢做的,才会需要行动能力,当做想做的时,根本不需要行动能力。就好像你顺着河流流向而行时,不需要游泳,只要漂浮就可以了。只有你要逆流而上,你才得游泳。

你需要理解身体的动作与行为 /能力之间的区别。并不是身体动了,都叫采取了行为。行为一般指的是一条告诉了你怎么走,往哪走的路。而我所说的,以及你所说的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爱自己,这并不是一条具有明确指示的路。虽然有许多方法提到爱自己,但是很明显,很多人看了仍然学不会,为什么?因为他们笨吗?并不是。因为这些方法与其是在教导人们怎么走,往哪走,毋宁说是在描述这条路上都有什么。透过描述路上有什么东西,来让人们在自己心灵之内找到同样的路,这就是教导者们一直在做的。这跟教人如何做饭完全的不同。不只是层面上的不同,还有行为上。你只要按他所说的做你就绝对可以学会做饭,但是即便你按那些心灵导师的话来做,你仍然可能不爱自己。因为二者一个是可以刻意做的,而另一个不可以。

因此,做自己想做的其中不包括任何行为,一定要说,它是一种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跟随内心而动。你跟随你的想法而动,这是一种行为,但如果你跟随内心的意愿,那就是无为。想法是可以复刻的,但是你内心的意愿,那是无法复制的。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你会想做什么,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因为那不是想出来的。因此,虽然做自己想做的确实很有难度,但是却无关能力,因为它不涉及行为,只有关乎人最本质的存在。它不是“做”( doing ),而是“是”( being )。


顺便一提,就算不谈上面这些,你说人吃苦是因为能力不足也是不对的。因为你所说的已经不是直接原因了。如何才能不抗拒,才能做成自己想做的,这是另外一回事。谈吃苦的本质原因,当然要围绕吃苦来说,你在最初谈的原因不是本质的,因此无法得出吃苦源于能力不足这一个结论。后面说做到不抗拒很困难所以说需要能力则背离了与吃苦的直接关系,因此也无法得出吃苦是因为能力不足这一结论,所以综上所述,吃苦是因为能力不足这一结论不正确。但除了你的结论之外,过程上的描述我是基本认同的。
no1xsyzy
2019-06-10 13:29:54 +08:00
对 “交易” 的理解有偏差。日语的叫法比较直接: “取引”,两词可以互易,也就是说你的付出是他人的获得,你的获得是他人的付出。
“大热天跑去超市” 你的付出并没有任何人获益,那就不是交易。

按照经济学的叫法,应该叫 “交易成本”,即达成交易所需的额外成本——几乎纯粹是浪费掉的工作量。
“交易成本” 就是 “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就不会发生的成本”,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你不太可能把冰棍存放在 500 米开外。
交易成本过大会导致交易无法达成,而前瞻性地预见到过高的交易成本就会导致放弃交易:就像如果超市在不是 500 米,而是 500 公里开外。

——

至于吃苦,佛教讲得很清楚了。(我这块理论知识采自 https://bgm.tv/blog/277118 (可惜图床挂了作者没补档),至于我自己悟道是(早在完全不了解佛教的情况下)在高中挤公交车的时候意识到 “无常” 与 “无存”)
生皆苦,活着是一切苦难的根源。
吃苦的原因是执念,把无常的东西执着为恒常的,就会产生痛苦。吃苦与否,决定于 “你如何看待” 而不是 “你怎么做”。

打个比方,有人实在非常不喜欢学习,但却学得最起劲,学习相关的东西绝对是第一个上——他将 “学习” 视作一种(对自己的)投资。
如果他不喜欢学习却热爱投资。他吃苦了吗?
如果说他没能获得期望中的回报(无常)。他吃苦了吗?
如果说他充分理解存在失败而不得到回报的投资(正念),并对于某次投资的失败并不担忧或后悔(无我)。他吃苦了吗?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tanronggui.xyz/t/484419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