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交易” 的理解有偏差。日语的叫法比较直接: “取引”,两词可以互易,也就是说你的付出是他人的获得,你的获得是他人的付出。
“大热天跑去超市” 你的付出并没有任何人获益,那就不是交易。
按照经济学的叫法,应该叫 “交易成本”,即达成交易所需的额外成本——几乎纯粹是浪费掉的工作量。
“交易成本” 就是 “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就不会发生的成本”,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你不太可能把冰棍存放在 500 米开外。
交易成本过大会导致交易无法达成,而前瞻性地预见到过高的交易成本就会导致放弃交易:就像如果超市在不是 500 米,而是 500 公里开外。
——
至于吃苦,佛教讲得很清楚了。(我这块理论知识采自
https://bgm.tv/blog/277118 (可惜图床挂了作者没补档),至于我自己悟道是(早在完全不了解佛教的情况下)在高中挤公交车的时候意识到 “无常” 与 “无存”)
生皆苦,活着是一切苦难的根源。
吃苦的原因是执念,把无常的东西执着为恒常的,就会产生痛苦。吃苦与否,决定于 “你如何看待” 而不是 “你怎么做”。
打个比方,有人实在非常不喜欢学习,但却学得最起劲,学习相关的东西绝对是第一个上——他将 “学习” 视作一种(对自己的)投资。
如果他不喜欢学习却热爱投资。他吃苦了吗?
如果说他没能获得期望中的回报(无常)。他吃苦了吗?
如果说他充分理解存在失败而不得到回报的投资(正念),并对于某次投资的失败并不担忧或后悔(无我)。他吃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