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现在就只为生理需要而活,饿了,吃饭,冷了,穿衣服。
@
NullMan 这就是庄子的路。
空虚、无意义,这是存在性的苦。
鱼在水里游很快乐,很逍遥,
实际上鱼根本没有「意义」、「快乐」、「逍遥」这些概念,
而人去追求各种欲望、思索各种概念,其实是背离了这个自然状态,所以就不快乐了。
不如像水里的游鱼一样依天性而活,所谓「全生」。
当然庄子还讲什么「处有用无用之间」之类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些技术手段来应对险恶的环境,不算要旨。
除了庄子看到这个无意义外,佛家也看到了。
佛家的路,就是通过戒(行为规则)、定(冥想、止观)、慧(思考)来摆脱会造成烦恼的习气。
「我更能控制欲望,... 买一件东西我都会考虑:这些东西,会不会后期维护给我带来烦恼,本来就没找到好的活法,那么绝不让物质方面来烦扰我。 」这正是运用慧解脱的法门。实际上庄子的路,就是慧解脱的路。没有什么戒律、冥想之类的具体方法,把道理通过各种方式翻来覆去地讲,讲明白了,就解脱了。
当然啦,佛教还讲轮回,所以摆脱(涅槃)不仅限于这一世,还摆脱了无限世的轮回。
如果不承认轮回,把解脱限于一世,就成为佛家所说的外道。
比如和佛陀闹路线斗争的提婆,就不承认轮回,同时为了和佛家区别,把佛家的戒定的更严苛一点,
其实总的来说大同小异。
再有耆那教,把「戒」这方面发展到极致,认为苦行越多越厉害就能尽早摆脱轮回。疑心有点类似 SM, 当一切是虚幻的时候,唯有痛苦能使人感到真实。
当然,「戒」除了苦行的一面,还有道德伦理的严肃性这一面。
发挥「戒」的这方面,就是苏格拉底所谓「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人生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动,都从道德上考量,这就构成了意义。
当然走这条路需要结合「慧」方面的功夫,苏格拉底所谓「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可以归入这条路。
婆罗门教则主要靠「定」,在禅定中体会「梵我如一」的感觉,
我疑心这是通过物理方法达到和致幻剂的化学方法类似的效果。
致幻剂的缺点是药效过了就结束了,禅定停下,「梵我如一」也没了。佛家批评「梵我如一」就是攻击它「无常」。
某些一神教则是走「信仰之跃」的路,只要跳过去了,世界的一切就一下子「活」过来了,不再是空虚和无常,而是神的安排。所谓「净土宗」,表面是佛教,其实骨子里走的是这条路。
梁遇春说人生就是尝各种味道,乐是一种味道,苦也是一种味道,人生就是「泪与笑」。
这是把「观」的路数走到极致。
正像走慧解脱的人,要求有很好的慧根一样,这条路比较适合具有强烈的、难以磨灭的好奇心的人。
所以,大致就是戒、止、观、慧、信五个底料,
选用、组合不同的底料,再加工一下,
就是人生的药方。
哲学家、宗教家、文学家等等,贩卖或者赠送的,就是这些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