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项目

2015-02-28 11:00:52 +08:00
 luw2007
1. 项目适用范围
数学 物理 其他学科(主要指化学)非严谨理科,

2. 特性
- 每题都确认知识点,题型,模式(大题考察范围, 一个知识点可能有多种模式考察)
- 记录做过的题,出错的题。
- 标记不会(知识点/模式),可寻求他人讲解
- 结合遗忘曲线和掌握情况出题
- 调动用户的学习积极性
- 老师知识用来答惑,从学生的做题情况推导学生的短板,针对性讲解

3. 可行性实践:
高三补习班~可以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 并且有一定的自制力。

4. 前期推广:
家教佣金模式,使用稳定后退还

5. 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缺陷:
- 是否真的有效
- 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对身体的危害

6. 项目难点:
- 大量知识点梳理
- 对题的标注量会很大(这点可以出版社合作)

7. 盈利模式:
- 卖书挣佣金
- 学生指导抽成
- 生产设备
4106 次点击
所在节点    奇思妙想
41 条回复
linhua
2015-02-28 16:49:29 +08:00
@luw2007 我认为产生厌倦的原因是“无意义的重复”。重复做一些自己认为无意义的事情会让自己觉得效率低下,失去兴趣。解决办法是找到自己不会的、薄弱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练习,自己选择自己需要练习的题目。而不是遇到一个题就做。这样自己做的题都是自己需要做的,也就不会觉得自己做的都是重复的,无意义的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学习过程以探讨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有的学生是按步就班,有的追求新鲜,跳跃式浏览。而前者跟随老师的脚步时,重复率就低,厌倦情绪就少点。但后者就会觉得这些都看过了,就觉得在做无用功。
变现数据需要建立模型,测试,提取数据。如1000小时天才理论模型。
学生可以通过给每道错题打tag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薄弱知识点数据库。app可以统计数据给出tag的频率高低。这个错题分析应该由学生来完成。当然积极,肯吃苦的学生是不需要这个的,他们会自己完成对自己当前学习状况的分析,虽然麻烦点,效率低点。
Comdex
2015-03-01 12:37:34 +08:00
不是有个app叫阿凡题么
luw2007
2015-03-01 14:22:44 +08:00
http://learning.sohu.com/20150212/n408972823.shtml
学吧和我说的思路很接近。 但是他是通过视频去做讲解, 通过互动题眼来判断用户对知识点和题型的把握程度, 用了1年半的时间做出高二数学的相关课程。
差别可能在实现方式上。
luw2007
2015-03-01 14:24:47 +08:00
@kokdemo @linhua @b821025551b @kkgogo @Comdex
竟然不能编辑回复。
刚刚忘记@了, 补上
linhua
2015-03-02 02:24:26 +08:00
@luw2007 究竟应该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呢?
1、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题目,提取tag,只给出有限的例子即可。因你无法覆盖他做过的所有题,无法替学生思考、反思、总结。
2、不要让学生被动,要引导他主动学习,让他看到学习效果,强化他主动学习行为。其中关于让学习效果明显化是很重要的。学校的测试是有限的,而一般的测试排名都可以反映出高考的成绩。但这些测试的周期太长。且学生往往只关注排名,测试结果没被学生好好分析利用。如果每次测试都可以让他看到进步的效果,知道自己还有很大进步的空间,那么这无疑是强有力的鼓舞。

人无法忍受总是做单调重复的事。一件事,人头一次做,可能有点新鲜感,挑战感,但随着重复次数增加,这件事就变成乏味单调,毫无乐趣可言。所以人总是热衷于智能机器,代替人做那些乏味单调重复的事。作为教师,如果一个学生第一次问一个题,这个教师应该会欣然的回答,但是当他被第二,第三...次问到这道题的话,就会产生厌恶感,然后往往就会在课堂中集中讲一次。如果有的学生当时觉得听懂了,但是以后很快又忘了,这时再问老师,老师有时会不耐烦地说“前段时间刚讲过,上课时候没认真听讲吗”

总之,理想的app应该是同时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重复作业)。除非给老师额外补助。
schezuk
2015-03-02 09:16:29 +08:00
如何反馈做题状态,确保真的理解掌握知识点,而不是恰巧做会,或者形式操作,或者半懂不懂?
luw2007
2015-03-02 12:53:38 +08:00
@linhua
目标是减少学生的做题量, 老师可以快速掌握学生的进度.
目前在查看关于幼儿教育和知识体系的建立相关的资料.(主要在知乎上)
想通过某种途径解决量化学生进度, 加速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schezuk 做题 -> 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这个过程目前只是想到通过学生自主标记.
系统只能提供多个纬度给学生标记.
比如看得懂题意,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对题型熟识度, 是否短时间独自给出解题思路.
luw2007
2015-03-02 18:36:15 +08:00
linhua
2015-03-03 03:55:51 +08:00
”通过某种途径解决量化学生进度“,想到的只有两种方法,
1、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这个知识点什么时候学的,理解了多少,然后根据遗忘曲线,可以大致计算出他现在的记忆情况
2、通过测试,获取学生现在的状况,作出统计分析,给出统计后的量化数据和预测数据(用来检验以后的统计数据是否符合预测)
显然第一种方法是不可行的,因为你不知道学生的知识背景。而且也不可能进行全程跟踪。

关于笔记的想法,再说几点。
1、上学时,我是不喜欢做笔记的,因为我总是想,这些辛辛苦苦做的笔记,万一弄丢了(比如腾考场搬书时弄丢)岂不是太不值了。也不想整理笔记,因为整理笔记需要把原来的凌乱的笔记摘抄到另一个本子上,这种事情,我感觉是太没有意义了,效率太低下了。见过有人把笔记的一道题,剪掉,贴到另一个笔记本上。
2、初步设想的是给设备配备上摘录笔,扫描笔之类的扫描设备,以方便学生可以快速录入或整理试卷上或笔记上的题目,自我总结类的语句。
3、关于学生间的数据分享,我想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他们毕竟在竞争。不会愿意分享自己的数据(如错题本)
@luw2007

@schezuk
这个不用那么严格,对每一个题不用保证100%,这是建立在对大量题目的统计分析上的(这次也许你可以侥幸做对,但下一次可能就想不出来了)。只要具有统计学意义就行了,只要把最欠缺,最不熟的知识点给标记出来就行了。
luw2007
2015-03-03 10:03:48 +08:00
@linhua 测试也不一定需要大量的做题, 毕竟选择a, b, c, d 这是考试的做法, 只要确定学生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就行了. 比如一道题, 先考察体眼是否能从几个被选中获得. 然后考察对应的知识点是那个, 然后考察解题思路. 确认这个知识点之后, 如果知识点前后有层级关系, 就可以暂认为基础知识点了解.
十多个题目基本掌握学生的情况, 然后通过每天定期抽查少量的知识点. 就可以建立学生的知识体系图

关于笔记: 笔记应该是越来越容易了. 题库类的app都提供拍照识别功能, 错题本建立很容易.
luw2007
2015-03-03 15:50:01 +08:00
莱特纳《学习这回事》
Shazoo
2015-03-04 12:55:36 +08:00
这货我们都打包卖给南美了……
luw2007
2015-03-04 15:19:29 +08:00
@Shazoo 不懂, 你们做过同类型的产品么? 求指导
DaPanda
2015-03-05 15:34:21 +08:00
@luw2007 这类东西现在确实比较多了。就做一个成型产品来说,难点一是在于内容,所以像dulingo,knewton等基本都采用众包方式。国内现在踏实把内容做拆分并能有效追踪的还真不是很多,我们公司正在做,不过由于是做的K12,所以这东西一旦从“练”上升到“教”的层面,如何搞定家长就成了销售层面的大问题了
luw2007
2015-03-05 16:37:06 +08:00
@DaPanda "教" 只是简单的内容拆分是达不到任何效果的.
最近一边找工作, 同时也在关注教育, 个人知识这本书一直再看, 想着看能不能从学习方式上入手.
DaPanda
2015-03-06 11:24:38 +08:00
@luw2007 拆分内容是教的一部分,也是做在线教育时候质量好坏的一个分水岭,很多所谓智能题库做的效果不好,就是拆分不准确,导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判断错误。Knowledge Ontology一直都是在线教育这块的重点课题。
当然了如果你更想做的是学习习惯方面的培养而不是教授内容,那多读些关于认知的畅销书也挺好的
luw2007
2015-03-06 13:14:27 +08:00
@DaPanda 现在手机上一直在读波兰尼的个人知识, 其中默会, 个人的知识, 看到这些概念,醍醐灌顶一般。 不过“默会” 直接杀死我的创业心。
linhua
2015-03-07 01:58:07 +08:00
@luw2007
拍照识别功能,只是针对题库内存在的题,其实更重要的是保存整理自己对错题的分析体会。具体实现也可以这样。用标记笔(如铅笔)把试卷、笔记中需要录入的圈起来,然后用摄像头扫描时,直接剪切出圈里面的内容,然后由学生通过触控对这些“圈型卡片“进行排列、分类、整理。

从学习方式上入手,实际怎样操作呢? 似乎所有人的学习方式都一样吧。

什么默会,等到虚拟现实技术成熟起来,默会还对吗?
作为程序员,我们要秉承这样的理念:”一切都是二进制,一切都是可计算的。“ 你推荐的书重学习理论,可能导致读者偏离实际去思考。我觉得还不如看《等你在清华》之类的书。
linhua
2015-03-10 00:05:39 +08:00
@luw2007
1、就像 @schezuk 说的,题目是否能做出,有一定的偶然性在里面。为了排除这些偶然性,需要增加做题数量以进行统计分析
2、与其通过试题测试知识点,不如直接测试知识点本身。知识点的运用、与试题的联系(即如何由这道试题联系到那些知识点的)是另一方面。
3、也许中学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那么强,光通过看试题答案可能不能理解掌握,需要老师的分析讲解。因此对试题的讲解视频应该是必需的。“理想的app应该是同时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重复作业)”,如果可以提供一个平台,鼓励老师把自己对试题的讲解录下来,并分割视频,一道试题对应一小段视频,然后分享出来.........这既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那些视频是可以重用的,重用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之前说的“数字笔记本”也是可以重用的,从而可以进行分享),也可以让学生回顾老师的讲解。
4、关于远程讲解(解答)试题。问问题时,只需要语音和书写交流,通信的数据量并不大,这种交互应该很容易做到。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普及
5、学习不应该是个人的苦学,分享交流也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建立这样的一个平台呢?
DaPanda
2015-03-12 15:20:46 +08:00
@luw2007 另外推荐一本萨尔曼可汗的《one world school house》(应该没记错书名吧……),通俗易懂的指出了很多传统教育可以在网络上改进的地方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tanronggui.xyz/t/173443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